物理讲坛(2019年第05讲)——网络与中国历史之普适行为
发布时间: 2019-04-23 09:44
作者:
点击:[]

物理讲坛2019年第05讲)

报告题目:網絡與中國歷史之普適行為: 以西漢至新莽及北周至隋朝歷史為例

报告人:胡進錕(Chin-Kun Hu)博士 研究員

单 位: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兼任,國立東華大學物理系

报告时间:2019年4月29日 (星期一)上午 10:00-11:00

报告地点:龙赛理科楼北楼311

摘要:
根據現代考古與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許多人相信目前地球各洲的人類都是源自於非洲。人類由非洲移居不同地區後,發展出不同的文明,例如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二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只有華夏文明保留由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逐步演變為周朝(包括西周和東周)的金文,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秦漢時期的篆書和隸書,以及漢末至三國時期以後的楷書[1]。華夏文字也用於詳細紀錄華夏各國由東周至明清的政冶,社會和文化活動,紀錄的史書包括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二十五史和資治通鑑。這些紀錄提供研究華夏各國活動規律很好的素材。普適性是統計物理學家研究多體系統臨界現象所發展出來的觀念[2,3],網絡的觀念近年來則廣泛用於研究各種物理科學,生命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問題[4]。近年來本人和合作者用統計物理和網絡的觀念和方法研究華夏歷史的普適行為。本報告以西漢至新莽時期(209 B.C.-23 A.D.)以及北周至隋朝時期(532-618A.D.)為例,說明我們如何用史書的資料建立事件-人物網絡,人物-人物網絡,和事件-事件網絡[5]。我們用統計方法分析這些網絡。我們發現相隔大約五百年的兩個時期,網絡有極為相似的統計特性[5]。本報告也說明一些值得注意的普適現象。

[1]Po-Han Lee, Jia-Ling Chen, Fu-Hsuan Shen, Po-Cheng Wang, Ting-Ting Chi,

Zhi-Ren Xiao, Zih-Jian Jhang , Yeong-Nan Yeh, Yih-Yuh Chen and Chin-Kun Hu:

Evolution of complex networks of Chinese characters, preprint.

[2] Chin-Kun Hu: Historical review on analytic, Monte Carlo, and renormalization

group approaches to critical phenomena of some lattice models, Chinese J. Phys.

52, 1-76 (2014).

[3] Chin-Kun Hu: Universality and scaling in human and social systems,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1113, 012002 (2018).

[4] Liming Pan, Tao Zhou, Linyuan Lu and Chin-Kun Hu: Predicting missing links

and identifying spurious links via likelihood analysis, Scientific Reports, 6, 22955

(2016).

[5] Yi-Ru Pan, Pang Hsiao, Chen-Yu Chang, Wen-Jong Ma, Hui-Jie Yang ,Ting-Ting Chi,

and Chin-Kun Hu:Universality and Scaling in Complex Networks from Periods of

Western Han-Hsin Mang and Northern Zhou-Sui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 preprint.

講員簡歷: 胡進錕出生於新北市土城區頂埔里(原為台北縣土城鄉頂埔村),獲得台灣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學士(1971),碩士(1973)和博士(1976)。曾在加州大學 (1978-1979),緬因大學(1979-1981),多倫多大學(1981-1983),比利時自由大學(1985)和哈佛大學(1991-1993)研究。曾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客座專家(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和研究員(1984年9月至2018年6月)。學術專長包括統計、計算、非線性及生物物理,喜愛歷史和跨領域研究,於學術期刊和會議論文集發表學術論文 330 多篇, Web of Science h-index: 41,google scholar h-index: 47,i10-index: 171。曾獲四次國科會(現為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吳三連自然科科學獎(1989)、台灣物理學會會士(1996)、教育部學術獎(2005)、台灣物理學會特殊貢獻獎 (2014);擔任 EPL (Euro-physics Letters)共同編輯(2009-2016)、Plos One 學術編輯、Scientific Reports 編輯委員會成員和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華人物理學刊) 總編輯。曾任國際純粹及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統計物理委員會委員(1987-1993)、秘書(1996-2002)及副主席(2002-2005)。現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及國立東華大學物理學系客座教授。

Google scholar: http://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f8sVvG0AAAAJ&hl=en&citsig=AMstHGRpXRcYmd5EXZR0YbDHZgBmWI6SUg

Group website: http://proj1.sinica.edu.tw/~statphys/